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周彦蕊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再过两天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已经无法让身在21世纪的同学们感动。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这样的洋节日。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西方的节日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中秋”等节日的来源却不甚明了。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有的同学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再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当两千年“中国年”的时候,代表中国红遍世界的不正是“唐装”、“中国结”、“腾龙”等这些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不正是这些精美古老的符号向全世界展示了文明古国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民族的不是落后的,而是值得我们骄傲和传承的文化精髓,失去最珍贵的东西,也就失去了最独特的魅力。
不要等到象韩国那样把“端午节”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再来唏嘘感叹我们自己传统的流逝。但愿我们永远不要象《最后一课》里逃学的小弗朗士那样,等到最后一次使用祖国的语言时才觉得弥足珍贵,才在百感交集下瞬间成长。
同学们,虽然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纳入我国法定假日。我认为,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但同时我也觉得,申报和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的生活,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驱动力从哪里来?提高国民教育,加强个人的修行。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的国民教育得到提升,国民就会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有一种广泛的认同。个人的修身齐家到一定层次,民族文化的种子就会在心灵生根发芽。能在个人的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就会鲜活而永恒。作为学生的我们,如今最需要做的就是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我们的祖国,打心底里热爱祖国。热爱华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因为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